HI,下午好,新媒云不收取任何费用,公益非盈利机构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62-302
请扫码咨询

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了解这个产品经理对产品场景、业务场景或者说是用户使用场景的分析方法、分析数据和推理过程

2021-07-09

这个点主要是了解产品经理做过什么样的产品,内容有:

  1. 做的是什么类型的产品:C端产品还是B端产品、工具类产品还是社交类产品、垂直产品还是平台产品、APP还是后台产品。不同类型的产品的广度和深度都不一样,覆盖的专业能力范围也不同。做过不同类型产品的产品经理专业知识范围会更广,但是深度可能不够。不过当然一棒打死,还是要看这个产品经理的工作年限、做某种类型产品的时间等。
  2. 产品规模怎么样:面向C端的话有多少人用这个产品?面向B端的话有多少个企业在用?10W和100W不是一个级别的,1000w和1亿更不是一个级别的,不同级别用户数量的产品在功能新增和功能迭代上的方式都不一样,在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上的方式也不一样。产品规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知名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产品一定会在社会上或者某一个领域内被人知晓。
  3. 产品体验:使用产品时的感受,包括感官美感、交互人性化、操作流程程度等等。一个好的产品个人认为必须是有美感的(简单也是美),交互很人性化,使用起来”爽”的。
    4. 产品效益:是指产品的商业化程度(商业模式),有没有盈利,产品做出来最终是要盈利,没有营收公司不能持续的为用户提供服务,也无法提供更好的产品功能。而且这个盈利模式必须是可持续的,不是抱着一种能从用户身上榨取1分钱就算赚到的思想,要做到良性和正向循环,即产品提供服务──用户认可──产生收益──提供更好的服务──用户加深认可──产生更多收益,一个良性和正向的商业模式不仅对用户有好处,更对公司有利。

二、Ta对产品场景的分析与方案

一个产品做出来,如果好可能不是产品经理一个人的功劳。其可能仅仅充当了一个人,决策都是其领导做的;也可能同事牛逼,帮产品做想了很多方案;也可能运营牛逼,把产品运营起来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所以不能因一个产品好或成功而对产品经理刮目相看,认为他一定是好的产品经理。做出一个成功的产品仅仅是评判一个好产品经理的标准之一。

我们更应该去了解这个产品经理对产品场景、业务场景或者说是用户使用场景的分析方法、分析数据和推理过程,其是根据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找出了用户/企业的痛点、挖掘了什么业务/商业价值,更甚至发现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并根据上述信息设计出多套解决方案并从中做出决策(即使用那套方案)。

个人认为产品经理最大的能力就体现在这个方面,一个产品使用什么样的分析数据、分析方法和推理理论决定了其结论的准确程度。而且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逻辑能力、专业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协调能力等等都会在这边最大程度的体现。

简单的举个例子:

1000个人进入了商品详情页,但是最后1个人下单了,需要分析原因并进行调整。在分析工具一样的情况下:

  • A产品经理:直接得出结论,1000个人只有1个人下单,说明这个商品不受用户喜欢,可以对其下架或者放任改产品自生自灭
  • B产品经理:分析1000个人用户进来后详情页查看到哪一步;详情页停留多少秒;有多少人进行了收藏;有多少人进行了客服咨询;有多少人进行了加购;有多少人点击了“购买”按钮后未提交订单;有多少人提交了订单后没有支付…..综合上述信息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价格太高,于是发放了优惠券,最终销量有提升。
  • C产品经理:在B产品经理的基础上再去横向对比了其他平台的销量数据,了解该产品适用的有你用户性别、年龄等信息,即不仅横向了解不同平台此商品的销量(是不是商品本身就不好卖),也了解该商品的用户信息,同时对比自身平台商品详情页的用户行为数据,最后得该商品确实不好卖,因此我们对该商品的销量预期要降低,但是转化率也有上升的空间,价格和商品主图是影响用户点击“购买”按钮的两个主要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方案并实施该经。

这三个产品经理都有各自的分析方法和最终解决方(推断过程太长了所以偷懒不写了)。虽然A产品经理得出的结论和C产品中的一个因素一样,但属于瞎猫碰到死耗子。所以不能因为一个产品是否成功,或者一个方案是否有效来评价一个产品,要看其用的分析数据、分析方法和推理过程。

前面说的可能是产品上线之后或者是产品有一定数量级之后的分析方法和方;但实际上更多的产品经理是在做一个0-1的产品,那么就需要了解为什么这个功能或产品、更甚至了解这个产品的商业模式,从思想上做到比老板更加宏观,更加“异想天开”,老板说要造一个马车,产品经理要去思考为什么做马车,能不能比做马车更高级的?去了解行业和竟品,去了解产业发展和政策,用你的分析方法去告诉老板,因为….所以我们做的不应该只是马车,而是一个出行解决方案,马车仅仅是其中一个出行方案。这样的话产品的思维就不会仅仅造一个马车,就有了其他许多的出行方案可能性。牛皮是要吹的,万一实现了,毕竟PPT上这种内容还是很受喜欢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