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只有未实名的,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公益非盈利机构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63-302
请扫码咨询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将通过商业性角度、策略手段角度、效果等级角度全面地辅助我们构思体验设计的方案,并且可以评估方案的有效性

2020-09-01

(1)提及“体验设计”、“体验创新”、“体验为王”等等,都是关键热搜词,那么该如何体验设计与创新呢?我们思考与回忆下,是否会想到这么一行话“发现问题、定义问题、构思方案、交付方案“,又或者是否会想到诸多的创新工具(价值主张图、服务蓝图等)等其他的答案。

但是,真正到了策略设计的这个环节时,会有哪一种方式方法可以辅助我们系统性、全面性来有效应用呢?再直白一点讲,我们知道要去做上面提到的“构思方案”,但在这个环节中,缺乏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本面方法论。是否有朋友与我有过相同的经历——不止一次为了想出合适的方案而废寝忘食,甚至寄希望于“灵感”的到来。这宛如一个盒子,大家都在做,但没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2)提及“商业化体验”,总会有人会把这个词拆成“商业化”与“体验”,并提出“商业化与体验之间是有冲突的,如何协调两者关系”类似的观点。

一方面我并不认为这个观点成立,“商业化”与“体验”本就是一体的;另一方面用实践去反驳这个观点的最有效办法,但它需要时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按压着内心的急迫,在一项项业务中实践用体验设计来刺激业务的增长。

(3)我提及的“体验设计”是广义的,涵盖了产品、运营、设计、服务等等业务侧的体验设计,而“商业化”更加清晰,就是大家首先理解的企业经营。两个词合在一起直白地讲:就是用体验设计,既能让用户满意,又能给企业赚钱。

但是,这一句话却向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想把这句话做成,需要非常强并且非常综合的能力。而5年前的我,仅仅涉足用户研究、服务设计与管理咨询,欠缺的太多太多。所以从2015年开始,我一次次尝试拓展自己的岗位职责边界——产品经理、产品运营、设计师。

尤其是在近两年,负责跨境电商品牌的内容运营中心,业务面覆盖了内容运营、SNS运营、社区运营、社群运营,甚至学习到了SEO与广告推广的基本面。同时还经历了两个新品牌从规划、供应链、建网站、推广的过程。这些极大提升了我对商业化的认知。

时间来到了5年后的2020年8月,我首次以文字版的形式向大家公开分享,通过自身实践总结出的一个具备实际应用性的基本面方法论——商业化体验策略模型,可以简称“CXS”(Commercialized eXperience Strategy)。它将通过商业性角度、策略手段角度、效果等级角度全面地辅助我们构思体验设计的方案,并且可以评估方案的有效性

一方面上文提到的第一点是刺激并激励我创建CXS模型的缘由,而CXS其实在2018年底就已具备相对完整的形态,另一方面恰是因为在近两年我在上文提到的第二、三点的经历,让我此刻有了向大家分享的自信,毕竟是自己在实践中总结,总结后应用,在应用中推敲验证而确定下来的。同时,CXS是适用于产品经理、运营、设计、用户研究等多岗位角色的方法论,也不限于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等领域的应用

那么接下来,就由我逐一向各位介绍CXS,以及它的应用方式。


一、CXS的组成结构

TIPS:我先对每个名词做概念解释,下文中的“三、CXS的案例说明”会详细介绍,更易理解。

1. 商业体验原则

中间的立方体前后与左右两面代表着一切体验策略的基石。从经营层面评估是否具备可发展(增长)性,以及是否能够可持续(长久)的运转;从用户体验的基本面来评估策略是否违背大众认知标准与行为习惯。

(1)可持续与可发展

  • “可持续”侧重代表着一种策略可以长期处于运转状态;
  • “可发展”侧重代表着这种策略的施行可以有效带来经营增长;
  • “可持续”与“可发展”也要同时评估成本与收益(ROI)、技术可行性等,毕竟这是可实施的基础条件。

(2)反认知与反行为

  • 其实大家可以直接理解成“认知”与“行为”,我在前面加上“反”,是为了提示我们的策略是否有反向的影响,起强调作用;
  • “认知”代表着用户侧的基础心理感知与认知,反需求式的策略设计就是“反认知”的一种表现;
  • “行为”代表着用户侧的基础行为习惯与特征,违背了用户的行为习惯或者引导扭曲了用户的行为,就是“反行为”的表现。

2. 策略手段

立方体上侧的纵线是五种策略手段:消除、隔离、替代、转移、个人举措。

(1)消除:可以将它比喻成“消毒剂”(直接消灭病毒),顾名思义是通过策略可以将已有的痛点消除或临近消除掉。

(2)隔离:可以将它比喻成“笼子”,把痛点“罩住”与外界隔离开,其中它不限于实体隔离与虚拟隔离(实体和虚拟隔离不代表是线上or线下场景,实体是视觉可看到的“笼子”,虚拟是用户视觉看不到的“笼子”)

(3)替代:用新的策略代替旧的策略,是为了达到更好效果的一种手段。

(4)转移:它可以是物理位置上的转移,可以是注意力的转移,也可以是接触点的转移等,通过这种手段弱化、规避痛点,甚至带来新的机会点。

(5)个人举措:可以将它比喻成“安全帽”,当经营者没有向用户提供更稳妥的保障时,需要用户给自己加一层保险,从而降低自身利益受损的概率。

关键TIPS:其实还有一种策略是我没有独立放在这条纵线上的,那就是“告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文字、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的信息传达手段。为什么没把它放进去,是因为上述五种手段在实施过程中都很可能要用到“告知”:公园里的座椅刷了新油漆要贴张纸说“油漆未干”(消除手段下的应用);医院里餐厅后厨门前的“请勿进入”的提示(隔离手段下的应用);App中底部导航被更换成新板块后的操作引导(替代手段下的应用)等等都有“告知”的身影。

3. 效果等级

立方体下侧的纵线是五种效果等级:阵痛、弱化、无感知、舒适、愉悦。

(1)阵痛:“镇痛剂”的作用,暂时性的缓解了疼痛,疼一阵,好一阵的那种。

(2)弱化:诶!稍微降低了一些痛点对用户的影响。(3)无感知:即便是痛点用户也感知不到了,或者有些事情压根就不需要用户感知到(感知到了可能会产生问题)。

(4)舒适:嗯,舒服的一种状态,我们讲究的“易用性”其实就是在追求舒适度。

(5)愉悦:哈,很开心的一种状态,我们常提到的峰终定律中的“峰”就是在追求创造愉悦感。

二、CXS使用说明书

CXS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模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多维度地思考策略模式有哪些,进而评估策略带来的效果是否符合自身的期望,同时考虑其商业化的可行性。它的结构并不复杂,甚至非常容易上手,并且大家会发现它的确是一个很nice的体验策略小助手。

1. 优先于解决用户侧痛点的场景,如何使用CXS

相关推荐